粒度测试的精度受方法原理、仪器性能、样品特性及操作规范等多重因素影响。以下从精度来源、影响因素、提升方法及典型方法精度对比四个方面系统阐述:
粒度测试精度的核心来源:
方法原理的局限性
激光衍射法:基于米氏散射理论,假设颗粒为球形且均匀分散。对于非球形颗粒(如纤维、片状颗粒)或宽分布样品,理论模型与实际存在偏差,导致精度下降。
动态光散射法(DLS):依赖颗粒布朗运动,对大颗粒(>1μm)或高浓度样品易出现多重散射,影响结果准确性。
图像分析法:依赖颗粒图像清晰度及算法识别能力,对重叠颗粒或透明颗粒的识别精度有限。
仪器性能的差异
分辨率:仪器(如Malvern Mastersizer 3000)的光学系统分辨率更高,可区分更接近的粒径;低端仪器可能将相近粒径合并统计。
重复性:精密仪器(如RSD<1%)的重复性优于普通仪器(RSD>3%),尤其对微小粒径变化更敏感。
检测范围:部分仪器(如电阻法)对特定粒径范围(如0.4-1200μm)精度更高,超出范围时误差增大。
样品特性的干扰
团聚:颗粒团聚会导致测量值偏大,分散性差的样品精度显著降低。
密度与形状:高密度颗粒沉降快,可能被误判为大粒径;非球形颗粒的等效球径计算存在误差。
折射率匹配:激光衍射法需输入颗粒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,若参数不匹配,结果偏差可达10%-30%。